听到“轮战比79年打得好”,以前总觉得只是装备升级,战士更有劲儿,但看看老兵他们聊的细节,真不是一两把枪一两件钢盔的事。老山轮战的时候,那帮刚换防的班长战士们,坐在坑道里摩拳擦掌,一边讨论怎么打地堡一边琢磨怎么防越军的炮,仔细想想,这种学习劲头、实操出来的经验,别说是当时,那放到现在也很难得。
79年那一仗,我军最终胜了,场面还是让很多人记住了,多年没上过实战的部队,一落地,真刀真枪,啥叫经验不够,那可真是啥都看的见。老兵写回忆录,不是一两个,说的都是前面打得乱,后边才慢慢摸着门道。没参过战的营连排干部更是手里没谱,全部的经验靠训话、演习,真碰上实战,放鸭子一样,各自为战,山头里乱窜,敌我都分不清,老兵自己说山上乱成粥,巴不得有个老把式在边上一点点。那时候用枪还主要半自动,铁帽子都没有,听着炮声炸过去,心理算是能扛住,动作跟不上,没经历过怎会不慌?
后来再打,两山轮战那几年,思路完全变了,全军都在想一个问题,得让新兵新官真正见世面。怎么补这个课?新花样,叫做“对口见学”,新来的炮兵顶着老炮兵去阵地上,班长带着班长,排长盯着排长,现场看,问,记。还有“带班协助”,原师长不急着撤,新军一接手,老头带着干两天。感觉就像施工一样,前后两班工人交接,上一班负责人得看着新手上岗,别第一天把活搞砸。
这么做算是给部队拆了梯子也补了梯子。训练上临战高强度,模拟越军阵地,堑壕全挖的仿真,交通壕,掩蔽部,猫耳洞,样样不落,参谋长现场扛着枪绕场子。可再怎么模拟,也就是操练。真枪实弹,脑子里的反应,手上的动作,能不能做到,差的就是那一鼓作气的勇。这时候让新来的提前跟前辈贴身,听怎么指挥,琢磨地形,站在炮声边上过一遍,心理算是踩过坑了。对口见学,带班协助,老班长留下来带带刚来那班,有伙计怂了,老班长一瞪眼,没事按章程干,头顶不掉。
经典的例子,11军32师进老山,师长、副团长先去,请40师撑场面,40师撤师长作训科长留下,32师主要领导进了坑道,带班好几天才正式交完指挥权。人在指挥所,敌军打炮,电话线老打断,作训科长亲自盯电台,动静全程手把手教。一线班长更是犯怕还拉得住,刚来头两天最危险时刻,有老的带,心理上就是不一样。全军侦察兵也一口气拉到前线做轮训,那是真下功夫。有网友说,职场开局都得有老带新,自己干比啥都踏实,部队学过一遍,带出来的效果和一开始自己摸索完全两码事。
跟79年动辄满山乱吼乱叫比,两山轮战时候,新兵一接班,基本都是边学边干,几乎没有出现像第一仗那时候大面积掉链子的。很多老连长说,本想最危险48小时撑过去,没想到真正前后交接顺溜起来,甚至都能喝口热水喘口气,主心骨还在身边,越军打来的炮说不怕那是假的,新兵敢探头出洞,靠的就是身边有老手,有指挥所的大哥盯着。时间一长,心劲完全不一样。这种经验后来全军推广,轮战能越打越顺、越打越精,跟这制度直接相关。
对比别的国家打仗,很多地方新兵一上阵根本没人带,掉的坑全得自己跳一圈,能跳出来的是将才,跳不出来直接掉队,写进教科书全是苦肉计。而轮战时候中国军队的这个法子,制度和实际结合,学员变老兵的路走得比西方快得多。一批接一批,经验、心得全继承了下来,有分析说,这类带班协助,不但稳住了指挥节奏,也最大限度减少了初上战场的挫折感和损失。对比下来,换防期间伤亡能少了不是一点半点,用不过头的话说,这就是实用主义最管用的地方。
总结这轮经验,有人说技术升级、单兵素质提升,确实,装备更好了,训练科学了,都没错。但说到核心,轮战那几年能打成压倒性优势,背后还真就走对了这一步,大量对口见学,老军人留下带班协助,新兵混搭老兵成组,一到战场马上有成体系的传帮带。不是光靠硬件,不是演习完拍拍屁股就能打仗,现场的气氛,老兵一个眼神一个警戒动作,新兵跟着学才是可持续的传承。这种看似最简单的制度设计,把实际战斗提升整个台阶,把部队的生命线牢牢地握在了自己的手里。谁敢轻视?
新能源、电磁炮、AI军事指挥再牛,一线指挥席老资格和新班子都没人带,前车之鉴像山一样挡在面前。当年对口见学、带班协助搞得明明白白,后来压根成了传统,不光治兵还治心,新兵到岗,看着老伙计怎么盯雷达、怎么顶风冒火,啥叫“硬核安全感”,一起盯过夜里山头炮火腾起的亮光才懂,不虚高、不低手,就是这个味儿——有老的带着,啥关都敢闯。中国军队轮战的精髓就在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里,不怕仗打得大,怕的是没人做传帮带。轮战比79年打得好,核心一条,就是这帮子人和行事方式,谁学得去?中国军魂往哪儿走,从轮战就能看出来。
本新闻旨在引导公众树立正确价值观,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权益问题,请及时联系我们修正。
实盘配资平台app下载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