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19年12月28日冯国璋突然病逝,他和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病逝于同一年,时年60岁。冯国璋在临终前对徐世昌总统口授遗言:
“和平统一,身未及见,死有遗憾,希望总统一力主持,早日完成。”
“和平统一,身未及见,死有遗憾,希望总统一力主持,早日完成。”
据当时的统计,冯国璋留下的遗产总值大概在300万元不到(总计2645515元),这些钱包括了田地、股票等资产,是冯国璋多年的储蓄和投资所积攒下来的。冯国璋死后,丧事和遗产分配全权委托给老友王士珍来负责。在“北洋三杰”之首王士珍的主持下,这些钱都按不同的份额分给了冯国璋的子女们。
冯国璋共有孩子9人,5个儿子,4个女儿,他在临终前对遗留的资产是这样分配的:
资产共分为81股,其长子冯家遂拿20股,次子冯家迪和三子冯家遇各拿15股,四子冯家迈和五子冯家周各拿10股,几个女儿除了大女儿冯家逊2股(之前已经给了冯家逊一所在天津的宅子),他另外的女儿都是3股。
展开剩余96%那么冯国璋去世后,他的后代都怎么样了呢?
冯国璋共有7个老婆,3个正室、4个侧室。冯国璋在世时为子孙定下辈分,按照“国家海禁开, 东方大事起”来排,到他儿子这一代都是“家”字辈,以此类推。
一、冯国璋原配夫人吴凤所生的子女及后代
冯国璋的原配夫人吴凤,是冯国璋在年少时认识。冯国璋在河间毛公书院读书时他的教经史的老师吴震很喜欢冯国璋,就把自己亲妹妹吴凤许配给冯国璋。二人在清光绪元年(1875年)结婚,那时冯国璋16岁,夫妻恩爱。
婚后吴凤为冯国璋生下3子1女,长子冯家遂、次子冯家迪、三子冯家遇、长女冯家逊,1910年吴夫人病逝。
1、冯国璋长子冯家遂
冯家遂出生在清光绪四年(1878年)。毕业于北洋大学,冯国璋不让他从政,命其在老家从事农耕之事,管理在河间和保定的家产。1912年底,冯家遂以直隶河间乡绅的身份,当选为第一届国会议员。
冯国璋逝世后,冯家遂负责父亲的葬礼,管理冯家产业。
冯国璋故居
北伐战争前夕冯家遂遇到劫难,遭到驻防河间的一名晋军团长勒索,冯家遂被软禁了好几天,吃不好睡不好又受到惊吓不久去世了,终年50岁。
冯家遂后代枝繁叶茂,共有5子6女:冯海岱、冯海岩、冯海峼、冯海岛、冯海密、冯海铭、冯海锦、冯海莲、冯海嶙、冯海岐、冯海岚。
仅冯海峼一支就生有2子3女:冯犹禁、冯涤禁、冯兰禁、冯丽禁、冯菁禁;
冯海岛生有二子;
冯海密生有冯钦禁。冯涤禁生有长女冯开路;冯溪禁生有两女一子:冯淑娟、冯丽娟、冯开道。
2、次子冯家迪
冯家迪,出生在清光绪七年(1881年)。幼年攻读四书五经,参加岁试考中秀才后,因身体原因再未曾参加科举考试。清宣统元年(1909年),溥仪赏他三品荫生,民国初年冯家迪病逝。
冯家迪有一子三女:冯海嵊、冯海岐、冯海岚、冯海嶙。冯海嵊有一子冯宣禁。
3、三子冯家遇
冯家遇,生于清光绪十四年(1888年),15岁时在北洋速成武备学堂读书,和杨文恺、孙传芳等是同班同学。18岁时冯家遇赴德国柏林工学院留学,攻读化学冶金专业,属于学霸级人物。
1910年回国后,冯家遇担任直隶兵工厂帮办,袁世凯称帝时,冯家遇与北洋军队划清界限,投身到商海,成为实干家。他先后主办东方油漆厂,参与创办保定电灯厂、天津恒源纱厂等。
经他手办得最好的是天津东方油漆厂,之前日本鸡牌漆几乎垄断了整个天津市场,冯家遇决心实业救国,办出超越日本的油漆厂,他采用先进的德国配方,聘用德国高级技师进行油漆方面的研发。1920年的一天,熬了几天几夜的冯家遇再也控制不住疲乏的身躯,一头倒在床上呼呼睡去。
一碗油漆样本,就在床头的桌子上放着。冯家遇醒来后,却看到那碗油漆被打翻在地,油漆也淌在桌子上,有的流在地板上。冯家遇非常心疼,正要问是谁干的,却看到自己喜爱的小花猫躲在一边怯怯地望着自己,那模样可爱极了。
冯家遇顿时明白,都是小猫咪惹得祸。冯家遇和小猫咪对视着,突然灵机一动,就给自己研制出的油漆起了“猫牌”这个名字。
不久“猫牌”油漆投放市场,它的各项性能远远碾压日本鸡牌油漆,很快畅销全国。
大街小巷到处可见一群自豪的人传讲着“猫吃鸡”的笑话。
1953年,65岁的冯家遇因胃穿孔病逝。
冯家遇一脉:
冯家遇共有三房妻室,一共生了13个子女。正室邱氏,给他生了3子5女;侧室李氏,生有3子2女;另一侧室王氏,无子女。
冯家遇的三子冯海岗在北京辅仁大学教育系毕业,曾在天津市河北区房管局工作。
冯海岗
他的后代名气很大,冯海岗有三个儿子,长子冯信曾经是天津市河北区五金交电公司经理,次子冯达做过天津石粉厂厂长助理,他的小儿子是享誉中外的著名相声演员冯巩。
冯巩的儿子冯开诚在国内大学毕业后出国深造,回国后在互联网技术行业自主创业。冯家遇的长女冯幸耘,曾经是天津市政协委员,次女冯幸书在天津57中当老师。
冯家遇的四子冯家迈的长女冯容,曾在天津市规划局当副局长。
4、冯国璋的女儿冯家逊
冯国璋的长女冯家逊,生于清光绪九年(1883年),小时候跟随母亲提心吊胆地过了十多年的苦日子,冯国璋心疼女儿冯家逊,一直不舍得让女儿出嫁,冯家逊26岁时嫁给清朝直隶总督陈夔龙的儿子陈之骥。新中国成立后,陈之骥从天津移居到北京,并将天津花园住宅捐给天津铁路局,充作铁路职工托儿所,冯家逊曾任名誉所长。
冯家逊在其父亲去世后曾做主将冯国璋的大姨太彭金梅扶正。
二、冯国璋的其他妻妾所生子女及后代
冯国璋的原配夫人吴凤在保定病逝后,周砥成为他的继配夫人。周砥是安徽合肥人,出身名门望族,是明朝大学士周延儒的后人、淮军名将周盛传的孙女。周砥饱读诗书,是有名的才女,曾在北洋女子师范学校读书,毕业后,在吕碧成的推荐下到了袁世凯的家中做家教,负责袁世凯女儿及各位姨太太的教育。
周砥是大龄剩女,快40岁了还单身,在袁世凯的操办下39岁的她嫁给了59岁的冯国璋,她嫁入冯家后,协助冯国璋对后世进行教育。可惜的是周砥在婚后三年就去世了,没留下子女。
周砥去世后,冯国璋的大姨太彭金梅被扶为继室,成为三房正室。彭金梅为冯国璋生育一子两女,分别是冯国璋的四子冯家迈,二女儿冯家适,三女儿冯家速。
冯国璋的四子冯家迈冯家迈生于清宣统二年(1910年),曾留学法国,攻读农业,后来创办了好几家企业,还曾担任北京玻璃仪表厂副厂长;1963年,被选为北京市东城区人大代表。冯家迈特别重视对子女的教育,一有闲暇时间就亲自教习子女读书,家风正,家教严,这些都来自于冯国璋的言传身教。
冯家迈回忆说:“我父亲对于子女的管教,是很严厉地,特别是儿子们更甚。如果我们做错了什么事情,轻则申斥,重则责打”。
冯家迈共有三房妻妾。正室方凤青,生有两个女儿:冯家迈次女冯友、三女冯宾;
侧室邹伴芝,生冯家迈长女冯容;另一侧室方凤青的胞妹方仁庆,生4男2女,分别是冯家迈长子海山、次子海岳、三子海峒、四子海岭、四女海寰、五女冯玖。
冯家迈的女儿冯蓉、冯友、冯宾皆考进国内的名牌大学,冯蓉在退休前还曾担任天津市规划局的副局长。
2、冯国璋的二女儿冯家适
冯家适出生于清光绪三十一年(1905年),活到20世纪40年代末期。
冯国璋的三女儿冯家速冯家速生于清光绪三十四年(1908年),16岁时嫁给孙宝琦的次子孙雷生,后来离婚。
4、冯国璋的三姨太王氏给给冯国璋生下四女冯家迭,早夭。
冯国璋的二姨太韩氏无子女。
5、冯国璋的四姨太程氏,在1919年1月为冯国璋生下冯国璋的第五子冯家周。
在冯家周还不到一岁时,冯国璋就去世。在程氏的抚育下冯家周长大成才,考入辅仁大学经济系,1945年,当了中国工业保险公司天津分公司副经理,一年后当了聚义银行分行副经理。1953年,他在天津市第四十二中学当老师,63岁时因肺癌去世。冯家周有2子2女,二子为冯海崇、冯海岂,二女是冯智慧、冯智洁。
冯国璋的五姨太据说是胡氏,无子女。
冯国璋离世后,子孙不再从政,他的很多后人也都成才,这和冯国璋的重视教育和优秀的家风是分不开的。
文莱是一个幸福,但不快乐的国家,很像日本。文莱是一个有钱,但没有希望的国家,很像委内瑞拉!文莱王子吴尊不是王子,但文莱帝国创立者却是朱元璋派出去的总兵黄森屏!
吴尊
文莱档案
文莱,也叫汶莱,古称婆利、婆罗、浡泥、勃泥。汶莱的叫法,从明朝就开始了,在文莱国内,汉字标语是汶莱。
想当年,浡泥王国幅员千里,连菲律宾的一部分都是它的国土。
现如今,还没上海市大,上海市还要减掉一个香港才与文莱大小差不多。
文莱这巴掌大的地方,才5765平方公里。
对了,跟我国内蒙古人口数量比澳门还少十五六万!
文莱达鲁萨兰国
文莱全称文莱达鲁萨兰国,文莱在马来语中是航者的意思,而达鲁萨兰则和平之邦的意思。
可你知道吗?
从文莱帝国到文莱达鲁萨兰国,这种耻辱,让这个国家更加知道和平分量。
至今文莱依然念念不忘他们的林梦地区。
文莱历史
文莱很小很小,但它的历史却很早很早,比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俄罗斯,都早三百来年呢!
早在梁武帝时期,文莱就有一个“小梁武帝”统治。
之所以说他是“小梁武帝”,那是因为他和梁武帝一样都是虔诚的佛教徒。
与梁武帝清心寡欲不同,这个叫pinka的“小梁武帝”非常地奢靡讲排场。宝座黄金打造自然不用说,就连其他方面也都是能黄金绝不用白银。
看来,文莱今日皇室如此奢靡,是他们有不良传统呀。
这“小梁武帝”向梁武帝呈上的贡品就太小气,只是送了一张特制地毯,这是在哭穷吗?还是假装很穷向天朝上国要钱呢?
自此,中原王朝与文莱王国一直保持了友好的外交关系。
朱元璋打下天下后,陈友谅、张士诚等残余势力,勾结倭寇在海边滋事。
来自福建省泉州市熙春铺市曹巷黄宅的黄元寿,和后来的郑成功一样很能打。他带着人,把倭寇叛贼撵到西沙群岛银屿礁,还穷追不舍的打。
黄森屏
如此优秀,成功引起了朱元璋的注意,也成功地升官发财,当上了云南行省腾冲总兵,并赐名黄森屏,意为森林屏风独当一面。
黄森屏曾经战斗过的地方银屿礁也改名为森屏滩。
朱元璋令他押送粮草支援文莱,谁知道他摊上大事,耽误了行程,只好留在了文莱。
此时的,文莱又受到满者伯夷的觊觎,还遭到苏禄国的垂涎。
黄森屏带着将士积极辅佐国王,成功保卫了国家,国王很感动,与他共治天下,把公主嫁给他,封他为麻那惹加那——并肩王!
黄森屏和他的后代们,与当地土著一起建设文莱,还开创了文莱帝国。
幸福不快乐的文莱
1、文莱不能喝酒,必须“绅士”!
文莱的夜市特别有名,练摊好去处就是加东夜市。
这里的小吃五颜六色、五味七道、五花八门,有没有一种光着膀子、灌着啤酒、大呼小叫地撸串、喝酒、侃大山的激动啊!
讲真,这里是夜市小吃,也不算太贵。
在这里,款待贵宾的不是龙虾鲍鱼,而是鸡屁股烤串,各种风味都有。
可你要如此这般豪放这般嗨,不进牢房也得栽!能罚钱罚到您怀疑人生,您信不信?
文莱是穆斯林国家,并且坚决执行沙里亚法!酒,你一滴都不能沾;烟,你一口也不能抽。
至于你光膀子、大呼小叫,那就等着罚甚至被抓吧。
文莱离赤道很近,天很热,但天再热,男人也不能穿背心,女的不能穿吊带。
男女见面不能握手,更不能贴面,要注意男女授受不亲。
他们罚钱太狠了,别的不说,单单一口痰,就要罚你100文(元)。
你觉得100文不多,那不是你很有钱,而是你没换成人民币。他这100文,折合人民币500块。
别说光膀子、大呼小叫,你就是大腿压二腿(跷二郎腿)都有人鄙视你,甚至有人怼你!
2、文莱交流容易,出行难,夜生活你不要想!
文莱王室至高无上,无论是公开还算私下,不能辱骂、不能批评。
文莱王室
在文莱,你不会英语,不怕。不会马来语,也不怕。这里华人最多,谁叫这个国家曾经也是老黄(黄森屏)家的呢!
不过,你得讲普通话,你讲的要是连一个县都听不懂的方言,那也是寸步难行的。
普通话,很重要哦!
不过,你要出门坐公交、打的都费事了。坐公交,人很少,但很贵,而且还总是堵车。那打的吧,打的更不便宜,要是晚上打的,对不起,你还得多交服务费。交多少呢?车费的一半!
是不是太黑了!
不过,除了你去吃点小吃的,晚上真的没什么地方去的!难道就没有酒吧、会所、夜总会、歌舞厅、KTV、洗浴中心等地方吗?这个可以有,这个真没有!
文莱是一个没有娱乐的国家!
你要是去清真寺做礼拜,估计晚上没有人阻拦你。
对了,文莱是穆斯林国家,和当地人交谈不仅不能提及大肉,就是和猪相关的都不要提。
文莱王子与王妃
情侣去文莱玩,一般酒店是要把两个人分开的,在文莱未婚男女,严禁同居一室。如果结婚了,还是需要证明的,尤其是文莱本国夫妻。
当然,对于外国人,如果跟他们好好说说,也许会网开一面。
在文莱,民众分为三个等级,公民、永久居民还有一般居民。
在文莱,严禁摸孩子的头,不管这个孩子有多么可爱,也不管你跟他有多熟!
在文莱,严禁用手指认,不管这个人有这么惹到你,也不管你跟他有多熟!
左撇子一定要记住,文莱人认为用左手不洁,接物一定要右手。
有钱没希望的文莱
文莱人很有钱,他们的人均收入仅次于新加坡。在文莱,就是保洁、保安等最底层,工资最低的人群。他们的月薪也能拿到两个W人民币。
尽管文莱的公交不好,打的也不合理,但租车却便宜,文莱人一般家里至少两三辆车,大多数都是人均一辆。
有一点要说明,在文莱,其驾驶习惯与我国相反,他们是靠左行驶。
原因是他们有钱,还有汽车也便宜,关键的关键,他们的油很好,耐烧,还便宜。
文莱这么有钱,不是文莱人有多拼,而且他们很幸运。似乎上天很善待穆斯林,穆斯林国家一般多是产油大国。文莱就跟阿联酋、沙特一样,太有钱了。
文莱人很有钱,但文莱人生活节奏慢,基本上是靠山吃空。更为可怕的是,文莱王室太过奢靡,怎么排场怎么来。文莱王室是世界最富有的王室。
文莱王宫
文莱王室的宫殿是最大的,足足有120万平方米,共有1700来个房间,卫生间就占250个。宫殿里有很多珍贵的古董、珠宝、钻石、名画、书法。
当然,最多的还是世界名表,足足有2700块。文莱王室最爱的还不是表而是豪华跑车,据统计累计有8000多辆,光劳斯莱斯都有600多辆,更让人称奇的还有纯黄金打造的定制版豪华跑车!
文莱黄金豪车
文莱王室也特别喜爱黄金,宫殿里有太多的黄金家具,就连马桶都是纯黄金的。
上有所好,下必甚焉。
清真寺、酒店豪华总统套房,里面的马桶同样是纯黄金的,只是住一夜,需要10万块人民币。
文莱王室奢靡如此,迟早会把文莱折腾穷的,更何况石油是不可再生资源,一旦石油加个严重下降,或者他们石油匮乏,文莱很快会成为第二个委内瑞拉的。
您说说,文莱这个国家是不是幸福而不快乐,有钱而没有希望的国家呢?
对了,最后再说说吴尊,不少人认为他是文莱王子,其实并不是。吴尊的伯父跟文莱国王是同学,而且他伯父在文莱王室任职,文莱国王还一度要认吴尊为义子。虽然吴尊没有成为文莱国王的干儿子,但文莱王子的名号却也流传开来了。
在秦始皇的统一大业里,王翦居功至伟。内史腾灭掉一个最小最弱的韩国,王贲灭掉两个国家——魏国和齐国,王翦扫平三个国家——赵国、楚国和燕国。这三个国家,除了燕国弱些,赵国和楚国非常强大!尤其是楚国,它面积广、人口多、将士强,李广的祖先李信自信地去打反而大败归来。最后,还是老将出马,率重兵60万,杀了项燕(一说自杀),俘了楚王负当,杀死楚王昌平君,最终灭了楚国!
尤勇智(尤勇)饰演的王翦
楚国灭亡时间是公元前223年,都说十八年后还是一条好汉,可仅仅过了十六年,大秦王朝就被刘邦灭了。不过,我这里特别要说的是,如果没有项燕的孙子项羽打赢巨鹿之战,就不可能有刘邦的成功!我们也可以直接说,秦朝是被项羽灭的!在巨鹿之战的对决中,王翦的孙子王离在秦将章邯的率领下参战,楚军以凌厉攻势直捣巨鹿,扼住了秦军粮道,也就掌握了秦军的命运!可怜的王离处于楚军重兵围困之中,楚军历经九次激战,王离还是没做成朱文正,巨鹿失守,兵败被俘。都说,老子英雄而好汉,可为什么到了孙子就不行了呢?
想当年,秦扫六合之战中,王翦灭三国,其子王贲灭两国。而如今,将门虎孙的王离不仅没有给秦朝带来荣耀,反而最终落了个身死国亡!还不是王离太难了,在那种情况下,就是王翦恐怕要战胜项羽也要付出很大代价吧。
王离被俘最后殉国自杀,那么王翦一族会不会和秦始皇的子孙一样绝后了呢!不,并没有,尽管王翦、王贲、王离都是单传,但遭遇灭国之祸的王离,不仅保住了自己的家族,而且也为后来形成两大郡王奠定了基础。您知道吗?王羲之、王献之、王维都是王翦的后代,只不过一个是山东的,一个是山西的。
王离将军
溯源人口过亿的中国(也是世界)第一大姓——王姓。
2021年公安部户政管理研究中心统计的2020年姓氏人数排名显示,王张李刘陈为我国五大姓氏,人口过亿的有王姓、张姓。
张姓人口达到100900000人,占总人口的7.41%。王姓位居我国第一位,占总人口的7.94%,总计101300000人。
这一亿多人的王姓人,究其源头多达11种(包含少数民族及汉族改姓),中国王氏里,有相当一部分是以上将军王翦为祖先的。
王翦、王贲、王离别看他们是军旅世家,但溯及其祖先却也是王族。王翦的得姓祖先是周灵王姬泄心的太子姬晋,又称太子晋或王子乔。
当初,洛阳一带暴雨连天,京畿周围的谷河、洛河暴涨,对王宫产生很大的威胁。周令王就想着把河给堵起来,从来防涝都是宜疏不宜堵的。这样堵,只会造成更大的危害,太子晋反复谏言解释,可周灵王就是一意孤行。后来,太子急了说他爸这样做,就是亡国的国王所做的。
周灵王大怒,不仅废了他的太子位,也废除了他的王族身份,把他赶出了王宫。《新唐书》、《旧唐书》记载太子晋的儿子守敬(一说宗敬)为司徒,为了纪念他们的王族身份,而建立起王氏,当时称为王家。
王翦就是太子晋的后代,普遍认为他是太子晋16世孙,也有18世孙、14世孙之说。后来,前蜀后主王衍追尊他为皇帝,庙号为蜀圣祖,谥号至道玉宸皇帝,故称玉宸大帝。
王离在自杀之前,就下令让他的两个儿子各奔东西,防止被一网打尽!长子王元,向东逃亡,寻找安家之所,开启了闯山东之路,变成了山东琅琊(临沂)人!次子王威,一路向西,踏上了黄土高坡,成为了山西晋阳(太原)人。
山东王氏——琅琊王氏
王元走到了琅琊,成为为了琅琊人。王元的后代,也就和符离人葛婴后代诸葛亮成为了老乡。诸葛亮大骂的王朗,就是王元的后人,琅琊王氏在两汉混得还不错,不过混得最好的时候,是东晋五代。王元的孙子王藏开始做官,到了他的重孙谏议大夫王吉,王氏家族振兴。
王羲之
王吉祖孙三代都是经学名家,完成了祖先宣武到崇文的演变。之后还有王郎,到了东晋时期王氏家族更是达到了鼎盛时期。
他们形成了晋朝最大的大世族,与谢氏形成王谢两大望族,更执掌权势,威震司马氏。在东晋号称“王与马共天下”,丞相王导、将军王敦、书法家王羲之、王献之,此外还有王恬、王廙、王珣、王敬则、王俭、王融、王褒、王通、王度、王徽之、王僧虔、王涣之、王洽、王昙首等人,成为了典型的簪缨世家。
魏晋南北朝,王氏一族名列史书的正传六十二人,三公令仆五十余人,侍中八十人,吏部尚书二十五人。
王杰在杨坚建立隋朝时,立下功勋,不仅被风味安康侯,还被赐为国姓!王杰也就变成了杨杰,为了忠孝两全,杨杰改姓为复姓王杨。于是,他的后代有的姓杨,有的姓王,还有的姓王杨。
唐朝宰相出自琅琊王氏有四人——王方庆、王睿、王玙、王抟,唐顺宗皇后也有出自琅琊王氏,为人贤德。
到了五代,移居在河南的琅琊王氏,在四川裂地称帝,他就是前蜀开国者王建。王建就是王衍的父亲,前边我们不是说了,王衍还追尊太子晋为蜀圣祖嘛!在海外高丽王朝的开国者,也叫王建,而他也是琅琊王氏的后裔。
山西王氏——太原王氏
王威到了晋阳,也就是太原后,第一代就发迹了。在晋阳又分为两支,一是祁县王氏,一是晋阳县王氏。祁县王氏到了东汉末年出现了一位大司徒,他就是王允。晋阳县王氏也是在东汉出现了王柔、王泽兄弟俩。
太原王氏人丁兴旺,人才辈出。据不完全统计:
三公六人:祁县王氏东汉司徒王允,祁县王氏曹魏太尉、南乡侯王凌,祁县王氏南梁司空、望蔡忠烈公王茂,晋阳王氏曹魏司空、京陵穆侯王昶,晋阳王氏西晋司徒、京陵元公王浑,晋阳王氏西晋司空、博陵公王浚。
王穆之
皇后四人:东晋哀帝司马丕皇后王穆之,东晋简文帝司马昱皇后王简姬,东晋孝武帝司马曜皇后王法慧,唐高宗李治王氏(后被废)。
王溥
宰相十二人:西晋侍中、骠骑将军王济,东晋尚书令、蓝田侯王述,东晋中书令、忠简公王恭,东晋侍中、给事黄门侍郎王爽,东晋侍中、右卫将军、蓝田侯王恺,东晋尚书左仆射、辅国将军王愉,东晋中书令、冠军将军王绥,东晋尚书左仆射、建昌县侯王蕴,东晋侍中、光禄勋王欣之,东晋中书令、蓝田献侯王坦之,东晋尚书左仆射王国宝,唐昭宗宰相王溥。
总之,秦朝的灭亡,虽然暂时给王翦的子孙带来了危险,但他们分家避难的方式,不仅没有让家族遭受劫难,而且几百年后,上千年后还形成了名门望族,千古流芳。
鲁迅先生对司马迁《史记》的评价是“无韵之离骚,史家之绝唱”!可《竹书纪年》呈现出的历史,足以让《尚书》、《春秋》,尤其是《史记》变成一文不值的伪史。
究其原因,《竹书纪年》记载的历史比现实还残酷,比号外新闻更劲爆,孔子、孟子、荀子形象大打折扣,都在说谎,原来不仅“洪洞县(衙)里无好人”,就连尧舜禹汤也没有一个好人!就是这本《竹书纪年》也历经坎坷,在战乱中散佚!
盗墓贼倒霉的盗墓,伤了书,救了命。
咸宁六年(280年)三月,晋国发兵南下,水陆并发,灭掉吴国。晋武帝司马炎非常开心,于四月改元太康纪念这一盛事,寓意进入了太康时代!
太康说的是社会太平安宁,可没多久,就发生了一起严重的盗墓事件,正是该事件才发现了包括《竹书纪年》在内的十五部珍贵的原版文献。
一个汲郡(河南省新乡市人)人不准(音,否准或者标准)拿出之前踩点写好的“盗墓笔记”在今天的新乡市卫辉市孙杏村乡娘娘庙村南发掘了一个金字号坟墓。这一处,共有七处坟墓,分别以天、地、五行(金木水火土)排序,他想金字号的应该多金,就挖了。
他在挖掘中发现一战国魏国国王(魏襄王或者魏安釐【僖】王)的陵墓,非常开心。可令他失望的是这里并没有太多的宝贝,却有很多木简。他的火把用完了,就点着竹简寻宝,燃烧了很多竹简后,还是没找到更多更好的宝贝。他一怒之下,除了盗取宝贝之外,就背了一篓竹简,然后狠狠地抛到地上泄愤!
村民们发现这些刻有奇怪字符的竹简,就报了官。官府一看,十分震惊,这就是宝贝啊!赶紧上报,最后报到晋武帝司马炎那里!司马炎非常重视,一方面下令中书监荀勗、中书令和峤组织人员破译竹简,一方面要求捕捉盗墓贼,要抓活的!盗墓贼无意发现的这些竹简才是真正的宝贝,比起金银玉帛珍贵多了。
经过整理破译发现共有《易经》、《国语》、《穆天子传》、《周书》、《琐语》以及这卷《竹书纪年》。
其实,这部历史文献并不叫《竹书纪年》,之所以叫它《竹书纪年》是因为它是竹简(竹书),又是编年体(纪年)的史书。在我看来,应该叫《魏纪》,因为这倾注了魏国官方史学家的心血。为了纪念这次伟大的发现,《竹书纪年》也被称为《汲冢书》,也就是汲郡坟冢的史书。
盗墓贼也因为发现了这部伟大的史书,而被晋武帝司马炎饶恕不死。倘若不是他盗墓发现的,这本书说不定不叫《汲冢书》而叫《不准书》哈!《汲冢书》所揭示的真相,让人震惊!原来骗我们的不仅有孔子还有司马迁呢!
劲爆的《竹书纪年》
尧逼父废哥,有点像李世民尧舜禹汤中的尧得位不正。尧是高辛帝喾的次子,帝喾晚年老了就出现了“高辛氏衰,天下归之”。也就是说,唐尧在他父亲老年时,就已经为权倾天下了。不过,按照继位顺序,轮不上尧,于是尧的哥哥当时才二十岁的挚继位。
挚也就29岁就退休了——“帝子挚立,九年而废。”然后就是尧继位!为什么被废,谁废的,一想就知道是”天下归心“的尧。这种情形,是不是和唐朝的李世民有点像呢!
舜逼尧逐丹朱,有点像屈出律、朱元璋昔尧德衰,为舜所囚也。舜囚尧于平阳,取之帝位。舜囚尧,复偃塞丹朱,使不与父相见也。——《竹书纪年》
昔尧德衰,为舜所囚也。舜囚尧于平阳,取之帝位。舜囚尧,复偃塞丹朱,使不与父相见也。——《竹书纪年》
《竹书纪年》说,尧晚年有点老糊涂了,舜就在平阳把尧给扣了,抢了他的皇位还不完,又斩草除根,又把尧的儿子丹朱给关了紧闭,防止他们俩里应外合!
《山海经 海内西经》中的记载比《竹书纪年》还残酷,“帝丹朱葬于苍梧山之阴。”也就是说,尧的帝位已经让给了丹朱了,可还是被舜给抢了。
舜之所以能崛起,完全靠的是尧的赏识,并且尧还把自己的两个千金大小姐嫁个了这个平民百姓的舜。
舜趁机掌握了权势,学着屈出律就把岳父皇帝给废了,从而取而代之。朱元璋同样是娶了郭子兴的义女后崛起,在郭子兴死后,又娶了郭子兴的女儿,并把郭子兴的两个儿子害死,从而大权在握,后来还建立了大明王朝。
禹逼舜驱商均,有点像刘秀、多尔衮。舜一上台,既对付尧和他的儿子,也对付鲧和他的儿子禹。鲧治水失败,尧倒没什么。也许尧跟鲧是族系比较近“三十年,(颛顼)帝产伯鲧,居天穆之阳。”。
舜上台后直接把鲧列为四凶之一,给杀了。
四凶分别是穷奇为共工,浑敦为驩兜,饕餮为三苗,檮杌为鲧,这四人里三人是因为作乱被杀,而鲧则是失职被杀。
看鲧这个名字,和鱼有关,就知道他不仅善于建城(一级建筑师),更善于渔猎、治水。
正因为如此,他一个崇伯的首领才被推举为“水利部部长”的。可这治水的活不好干呀!舜让鲧治水,那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就是要害死他,完不成根本无法完成的任务,赶鸭子上树,鸭子摔不死也得杀死。
鲧被杀后,禹非常痛苦,可舜并没有放过舜,让他继续干明知不可为的治水大业。
夏禹这时很像当时被杀大哥的刘秀,被杀亲妈的多尔衮,愤恨又无奈,敢怒不敢言。只能好好工作,改进方案,创造奇迹,为了治水,他三过家门而不入。
禹不是不想家,而是不敢回家。舜随便能找个理由就能把他给杀了。大禹一边用心治水,一边发展势力,治水成功后,威望高过舜,于是舜就倒霉了,成为了第二个尧,就被取而代之了。
韩非子对此说的很明确,什么禅让,不过就是权臣弑君上位而已!
“舜逼尧,禹逼舜,汤放桀,武王伐纣,此四王者,人臣弑其君者也”---《韩非子·说疑》
“舜逼尧,禹逼舜,汤放桀,武王伐纣,此四王者,人臣弑其君者也”---《韩非子·说疑》
我认为《竹书纪年》更可信,原因有五。
其一、《竹书纪年》在古代典籍乃至甲骨文里有佐证。比如前边的《山海经》和《竹书纪年》互为验证,《韩非子》和《竹书纪年》互为验证。甲骨文"中宗祖乙"与《竹书纪年》相同,而与《史记》不同。
司马迁的《史记》别的不说,单单是在记载上,同一个人物就会有矛盾。比如汉文帝与吕王妃的儿子司马迁一会儿说三个,一会儿说四个,更重要的是司马迁的《史记》记载不少与古代文献矛盾,最典型的就是与《战国策》什么的有矛盾。
其二、《竹书纪年》更官方,成书更早。官方的好处就是严谨而且参考资料多,而且成书早的话,历史资料、历史遗物还有相关人员更好去调查去记录,很大程度确保了真实性。
更重要的是,春秋战国时期的史官责任心很强,宁可丢官、丧命也要真实记录,这是非常难得的。文天祥在其《正气歌》里明确提到“在齐太史简,在晋董狐笔。”讲得就是春秋战国史官的节操!
齐庄公好色,看见美女就走不动,他勾引了齐国大夫崔杼的夫人东郭姜。
杀父之仇夺妻之恨不共戴天,崔杼纯爷们,给他的君主玩了一把美人计,把齐庄公及其护卫给杀了,自任相邦。齐国太史听闻后,直接上了一句“崔杼(zhu)弑其君”!大权在握的老崔,拿着大刀片子逼着他改,这个太史真有种,命可丢,字不能改。老崔砍了齐国太史之后,让他弟弟写,他弟弟还是不写,又被杀了。
接着是老三担任太史,老崔直接说恁俩哥都是因为不听话被杀,你要好自为之,不能不讲文德。这老三也直接怼,直接写,老崔服了,就饶了他了。这老三写好刚出门,就遇到南史公,南史公对着老崔和老三说,他也是来记录崔杼(zhu)弑其君的!
太史简写的是事实,董狐就有点冤枉赵盾了。晋灵公作死大力士杀相邦赵盾,杀手看着赵盾相貌堂堂,举止不凡,他不忍杀忠臣就自杀了。
晋灵公又给赵盾摆下鸿门宴,赵盾的保镖很给力,赵盾毫发无损。这事被赵盾的堂弟也就是晋灵公的姐夫知道了,就找弟弟论理,谁知道晋灵公把赵穿骂的狗血喷头,赵穿一怒之下把他给杀了。
这事赵盾根本不知道,可董狐就写下赵盾弑君,赵盾找他理论说,地球人都知道不是我干的,为什么冤枉我?董狐直接怼,你在国内,又不惩治你堂弟,不是你是谁!赵盾尴尬地拿《诗经》“我之怀矣,自诒伊阻”给自己台阶下。
而司马迁跟他们相比,真没有那么大胆了。前边说了汉文帝和吕王妃有几个儿子,我们现在都得靠猜,更不要说直接记录汉文帝杀妻灭子的事了。
还有司马迁写的历史不是官方的,只是他利用职务之便而写的,直到他去世多年以后才被后人献出来。偷写都写得欲言又止,又怎么能和《竹书纪年》相比呢!
四、《史记》的优势与《竹书纪年》的不足。
《史记》最大的优势,保存完好,还有多家注释,并且完全可以保证是司马迁一家之言!《竹书纪年》的不足也很明显,最大的不足就是没有保存下来。
《竹书纪年》记录虽然博眼球很吸睛,但它的记录完全不符合儒家所打造的圣君名相的人设,没有得到官方的认可,只在私人中流行,加上战乱频仍,到了元朝《竹书纪年》完全找不到了。甚至在清朝,有学者钱大昕认为这是伪书,学者姚振宗更考证出是明朝副都御史、著名藏书家范钦的伪作,其实并非如此。
之所以如此,是因为《竹书纪年》经历太坎坷了。晋武帝派人翻译的《竹书纪年》,后来私人又不断注释、考证,而宋朝丢失的版本正是这个版本。
到了明朝,又出现了《竹书纪年》可与初释本、考正本不一样,被称为《今本竹书纪年》。
到了清朝嘉庆时,朱右曾想到一个办法还原,那就是从各种典籍引用的《竹书纪年》汇编成一书,这种方法很不错。
王国维、范祥雍把朱右曾的方法用到了极致,尤其是范祥雍的《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订补》堪称集大成。
今本的代表作是范钦收藏,古本的代表作是范祥雍辑录,两人都姓范,不知道有关系没有?
司马炎篡改了《竹书纪年》了吗?《竹书纪年》的不足还表现在,晋武帝司马炎组织文臣翻译者水平不一,这里所谓的翻译不只是意思翻译,而主要是字体翻译,也就是把战国时期魏国的文字,变成晋朝的文字。这难免会出错,还有就是竹简被烧坏的部分,以及司马炎干这活时,有没私心比如篡改呢?
我认为,司马炎也许有私心,但他绝不会篡改。自汉武帝以来,孔子在我国文化界、思想界的地位那是至高无上的!这本书,直接打脸孔子,撕下贤相的外衣,更撕下禅让制的面具,如此这般,统治者怎么能受得了!
司马炎本身就是靠着禅让上位,他的父亲、伯父、爷爷靠着贤相外衣上位,这不是连他自己的脸都打了吗?
不仅如此,《竹书纪年》记载历史上的伊尹就是霍光、王莽伊尹继承了他父亲的技术,都是有莘(shen)国君主的私人厨师。伊尹做饭做得好,在治国学习上也有一套,无怪乎有一句话是“治大国如烹小鲜”。
伊尹厨艺惊人,学识也惊人,终于惊动了商汤,商汤三顾茅庐高薪聘请,他才辅佐商汤灭夏。辅佐了成汤、外丙、仲壬、太甲四位君主,是个名副其实的四朝元老,商朝时期的司马懿!
而《竹书纪年》里的伊尹则是撵跑太甲,取而代之。太甲卷土重来,死灰复燃,杀掉伊尹,重回帝位。这不是影射司马家族,并预示他们没好下场嘛!
还有《竹书纪年》里的“共和执政”不是《史记》召穆公、周定公共治天下,而是伯爵共国和国君代理天子执政,也就是“共和伯执政”,简称“共和执政”。
所有这些真相,足以让乱臣贼子惧。然而,司马炎这点比秦始皇大度多了,抢救了《竹书纪年》!这种感觉就像曹操看陈琳骂他的檄文,武则天看骆宾王骂她的檄文一样吧。
综上所述,《竹书纪年》的真实性要高于《史记》。当然《竹书纪年》还有一点不足,那就是和《史记》一样,三皇五帝们都太长寿,这显然不符合客观事实。那时的生活条件,能活到四五十就是老寿星了,怎么可能一百岁左右呢!
发布于:安徽省实盘配资平台app下载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